严孟达先生于3月5日《联合早报·想法》之《毕丹星的建议》一文中,讨论我在国会中提出对新永久居民和新公民进行英语测试的建议。但他不探讨社会融合对于现在与未来,多元种族新加坡的重要性;相反的,他把我的建议曲解为等同于对新加坡忠诚度的考验,令人感到遗憾。
第三,严先生文中声称,英语测试将意味着新加坡不欢迎申请移民者携带配偶来新加坡。这种说法具有误导性,因为申请者在“有资格申请”新加坡永久居民或公民权之前,首先要满足英语测试以外的特定标准。经过仔细分析,也许是严先生轻易地把英语测试变成是批准新永久居民和新公民身份的唯一要求,而没有其他的标准。这并不正确。诡异的是,严先生在同文中也阐述了部长的说明;“新加坡考虑的是社会融合的各种标志,包括申请者是否在本地受教育,是否服过兵役,还有年龄和经济贡献。”
我相信不论种族、言语或宗教,所有新加坡人都希望为我们今世后代,建立一个美好与成功的新加坡。不过,当今许多移民社会都面临本土主义,或是本地居民与外国出生居民的鸿沟问题。我们不能让这些潜伏的矛盾在社会内层发酵与恶化,必须加以管理和调节。
总的来说,新加坡人都知道我们不是一个“英语国家”。尽管英语是新加坡主要的沟通语言,但本土语言,无论是华语、马来语还是淡米尔语,都仍然是我们新加坡各族群的核心特征。
我们都应该支持本土语言的蓬勃发展,让更多官方通讯与咨询使用本土语言。这不仅是为了我们建国与立国一代,同时也为后代扎根,符合新加坡的集体利益。对此,我们不该有任何质疑!
所以,英语测试只是多一项标准。实际上,新加坡公民的外国配偶在成为新公民后,懂得新加坡的工作语言——英语,更有可能得到工作的机会。其实,英语测试的建议超越了社会融合,它还可以为新加坡人力资源的需求做出贡献。
接下来,让我回应严先生文中的论点。
工人党秘书长
新加坡原本就是一个多元种族、多种语言的社会,永久居民和新公民能用英语交流,能够良好磨合,融入我们的社会,是我们国家团结的基础。我建议进行英语测试的主旨和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将所有种族和社区融为一体。
英语测试对新加坡来讲并不新颖,也不是罕有的要求。人力部过去曾强制要求新的帮佣通过英文考试,现在则由为期一天、内容更广泛的适应本地生活课程(Settling-in Programme)所取代。
总之,对一个新移民来说,能够使用在新国度的工作和共同语言,就会拥有优势,这是普通常识。在对移民申请原有的各项要求之外,多加一项英语测试,有何不妥?
第二,严先生说:“老一代华族新加坡人受华文教育居多数,虽然他们人数越来越少,英语能力也有限。但这并不表示他们的‘新加坡人’色彩不够”。我同意英语的能力并不等同于对国家的忠诚。我所提出的建议彻头彻尾就不曾与国家忠诚度或国家的认同感挂钩,何来“色彩”够不够的问题?这简直是无中生有。